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5049|回复: 0

本属中国的十大外国城市那些记忆犹新的故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9 00: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属中国的十大外国城市 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故土


中国在数千年间的疆土范围一直都有所变动,其内涉及的民族也不只汉族,而中国历史时期的领土大致与中国吻合。历史上,有许多本该属于中国的领土而被他国占领,包括许多著名的城市,如今都成了外国城市。本文摘自网络。

俄罗斯海参崴

俄罗斯海参崴

当地时间2016年7月6日-7日,俄罗斯海参崴,城市被薄雾笼罩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本该是我们的领土而被他国占领,包括许多著名的城市,如今都成了外国城市,去那儿旅游还要签证。以下就是曾经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故土。

一、尼布楚(涅尔琴斯克):位于俄罗斯的赤塔州境内,俄罗斯称之为涅尔琴斯克,在涅尔恰(Nercha)河畔。西邻贝加尔湖,南邻蒙古国,东邻中国内蒙古,是中、俄、蒙三国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有铁路与莫斯科及中、蒙两国相连。

尼布楚在清朝初期属中国蒙古族游猎地区内,由尼布楚河得名,亦作“尼布潮”、“尼布抽”等,位于贝加尔湖以东,石勒喀河支流尼布楚河口附近。《盛京通志》记载,此城“在江城西北二千余里”,原为我国蒙古族茂明安等部游牧区。清初,沙俄侵入其地,建立据点,改称“涅尔琴斯克”,遂成为黑龙江中上游一带殖民势力的中心。

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雅克萨之战以后,中俄双方使团在尼布楚城举行谈判。谈判前期,清政府一直坚持收回被侵占的领土,要求沙俄撤出尼布楚、雅克萨两个据点。后由于西北噶尔丹势力突起,对清构成严重威胁,为全力投入对准噶尔内战,参加谈判的清朝大臣索额图根据康熙帝的谕旨,“为使日后俄国遣使贸易有栖托之所”,中方主动将尼布楚地区让给俄国,正式签订《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时,同意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结果,中国失去了尼布楚以东、额尔古纳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尼布楚城被割入俄国版图。

从十六世纪后期沙皇伊凡雷帝时开始,沙俄开始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殖民过程。1636年俄国人到达鄂霍次克海,征服了西伯利亚全境。这个地区成为了俄国人的殖民地。当俄国的势力接近清代中国时,便发生了军事冲突。从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军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毁村庄,杀掠人口,抢夺粮食和貂皮。1652年(清顺治九年),俄国人入侵黑龙江,“驻防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章京海色率所部击之,战于乌扎拉村”。这是中俄之间第一场战斗,之后中俄之间发生多次外交和军事上的冲突。

1657年,沙俄派正规军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合流处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在边疆人民奋起抵抗下,清政府曾一度派兵收复过雅克萨。并曾多次敦促沙俄进行谈判,可是俄方却置之不理。1685年,清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派将军彭春5月22日从瑷珲起兵约两千人,分水陆两路围攻雅克萨。1685年5月25日在凌厉的攻势面前,侵略军被迫投降,答应撤退,但当清军一离开,又偷偷开进雅克萨城重建据点。第二年,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城。经过几个月的战斗,侵略军头子托尔布津被击毙,俄军伤亡惨重,雅克萨城指日可下。这就迫使沙皇政府“乞撤雅克萨之围”,并派戈洛文为大使,前来中国举行边界谈判,十一月,清政府为表示谈判诚意,宣布无条件停火,停止攻城。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尼布楚条约》正式签字。条约有满文、俄文、拉丁文三种文本,以拉丁文为准,并勒石立碑。碑文用满、汉、俄、蒙、拉丁五种文字刻成。根据此条约,俄国失去了鄂霍次克海,但与清帝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此条约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划分俄国和中国,但没有确定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


《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外国划定边界的第一个近代主权国家间的条约。签订这个条约的中国政府是清朝廷,但使用的国名是中国。比如中国首席代表索额图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就是说,他是中国皇帝钦差,行使中国主权。《尼布楚条约》对疆界划分与两国人民归属的称谓,使用的是“中国”与“中国人”来称呼。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取代此条约,确立了俄罗斯和中国的疆界。历史学界认为,中俄《尼布楚条约》明确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它遏止了俄国向东方的侵略扩张。中国方历史界一般给予《尼布楚条约》正面评论,认为该条约是两个主权国家的正常边界条约,是平等条约。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在该条约中放弃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领土,该条约实际上中国作出了让步。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条约》是个不平等条约:“……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俄罗斯在中国以武力为后盾,通过和平谈判而签订的边界条约。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是双方经过平等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的结果。条约的订立为中俄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的安宁。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S.Stavrianos)在他著的《全球通史》中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欧洲一大国签订的第一份条约;由于中国代表团有耶稣会会士任译员,条约用拉丁语拟定。边界确立在沿阿穆尔河以北的外兴安岭一线上,所以,俄罗斯人不得不完全地从有争议的流域地区撤走,之后170年中,俄罗斯人一直遵守条约规定,停留在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以外的地区。

但丧失尼布楚之后,使中国人失去了斡难河两岸乃至整个贝加尔湖以东富有森林和矿藏的地区;从此“苏武牧羊的北海变成了俄国人的贝加尔湖”。

二、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位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州,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著名港城和远东地区的最大城市,也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城市总面积为600平方公里。

早在1860年之前,本为中国清朝吉林将军辖地,海参崴地名来自古老的肃慎(满洲)原住民语言,汉译为“海边的渔村”或“海边的晒网场”。清朝时闯关东的直鲁两省(河北山东)人把这里叫做“崴子”,山东人的“跑崴子”指的就是这里。以其误认当地盛产海参,所以汉译最后定名为“海参崴”或“海参崴子”。

历史上海参崴曾自唐、辽、金起,这里已渐见华人活动,唐朝时期,海参崴是渤海国率宾府地,金代属于恤品路,元时称为永明城,滨海地区比较富庶,“率宾马”名贵一时。海参崴附近的波谢特湾,为元朝东北边区的对外贸易海港。元朝为加强同东海诸族的联系,开辟了西祥州至滨海永明城的东南驿道,从西祥州(今吉林农安县东北30公里万里塔古城)起,途径18站,终点站永明城(今海参崴)。清初属大吉林宁古塔副都统,后划归吉林珲春副都统管辖。

十七世纪中期,沙俄皇朝伺机东侵,寻求在远东地区开拓不冻港口。沙俄和清朝曾有着多次领土上的纠纷。虽然在清康熙年间清朝和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明确规定海参崴属清朝,但在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势日衰,在1858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又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包括海参崴。

随后其成为沙俄在远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1891年西伯利亚铁路开通至此。作为俄国和苏联在太平洋上最重要的海军基地,海参崴一度曾经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海岸堡垒之一。海参崴无疑是整个日本海沿岸以及整个东北地区海岸线上最好的港口,是天然的不冻港,也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

海参崴市内有一座作为城市象征的9288纪念碑,用来表示这里到达莫斯科的距离——俄国人为了这座“远东的天堂”一路狂奔了半个地球;而我们离得如此之近,所做的却是因此丢掉了从蒙古高原到日本海的几乎所有祖产。

三、庙街(尼古拉耶夫斯克):全称为阿穆尔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位于俄罗斯阿穆尔河(黑龙江)出海口,临近鄂霍次克海,于1850年建立港口城市,属于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尼古拉耶夫斯基县,亦是尼古拉耶夫斯基县的行政中心。

庙街原属中国清朝领土,在黑龙江北岸,距离黑龙江入海口的地方约有80公里,自唐朝以来便是中国的领土。元朝属辽阳行省,并在黑龙江下游设置了征东元帅府。明朝政府东北行政机构奴儿干都司的驻地就位于该城的黑龙江南岸。1409年(永乐七年),明成祖在这里设置了奴尔干都司。

此后的二十余年间,一位叫做亦失哈的女真族太监先后七次北巡奴尔干,并在此建立了那座后世大名鼎鼎的永宁寺,庙屯、庙街的称呼也由此而来。然而这位伟大太监的功绩并没有像他那位回族同行的航海事业一样彪炳千古;1435年(宣德十年),明宣宗撤销奴尔干都司,黑龙江口的小镇像亦失哈本人一样淹没在了浩瀚的明史中,直到19世纪中叶,满清的一位将军像送掉半堆劈柴那样把它送给了俄国的“发现者”们。

1689年清朝与沙俄签定的尼布楚条约中也明确规定该地区属中国。1850年俄国人根纳季·伊万诺维奇·涅韦利斯科伊船长考察了黑龙江入海口地区,8月1日在庙街上空升起了俄国国旗并以当时在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名字设立尼古拉耶夫斯克哨所。他向聚集在那里的基里亚克人和前来进行贸易的清朝商人宣布:俄国认为整个这个地区包括萨哈林岛从今以后“隶属于俄国”。其后,俄国在当地大幅殖民,并在当地兴建教堂、警察局、赌场等。早在1856年成立滨海边疆州之时就被沙俄承认其城镇的地位,并使用现在的名称。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根据1858年所签订的《瑷珲条约》及1860年所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而割让与沙俄。在1880年之前,它一直都是滨海边疆州的行政中心,直到滨海边疆州被一分为二为止,其行政中心的地位分别被海参崴及伯力所取代。直到现在,它亦一直都是俄罗斯联邦远东区的重要港口。

四、伯力(哈巴罗夫斯克):亦作“勃利”、“剖阿里”、“颇里”、“婆离”、“博力哩”、“波力”、“伯利”等,为女真语的不同汉语音译,意为“豌豆”;又称“伯力城”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会合口东岸,向为中国领土,军事重镇,是清前期东北边疆重镇之一。

唐朝时为黑水都督府驻地﹐开元十年(772)在此设置勃利州。辽代设五国部节度使,辖黑龙江下游各部,为五国部之一的剖阿里所在地。金代为胡里改路(今依兰)辖地。元代属水达达路管辖。明朝在此设巴忽鲁卫,隶属于奴儿干都司,在其附近的希禅屯置有喜申卫。

清太宗崇德八年(1643年)在此设博和哩噶珊。清代先後由三姓副都统﹑宁古塔将军﹑吉林将军管辖。伯力屯扼守两江江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向南可由陆路至日本海,向东可由水路抵鄂霍茨克海,控制了此地就控制远东,沙皇俄国对伯力及周边地区觊觎良久。占领黑龙江以后,沙俄的侵略变本加厉。

1858年﹐俄国在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後﹐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率军到达伯力,在乌苏里江右岸图勒密山等地盖房修道、建教堂、广为移民,并安设炮台,架设要塞炮。并以此地作为俄国西伯利亚第十三边防营的屯营地﹐建立军事哨所。

1860年春,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廷举朝外逃。沙俄外交代表伊格纳切夫假作“调停人”,一面挑拨英、法继续进攻北京,一面“帮”没来得及逃走的被捉来充当临时谈判代表的皇戚奕昕“解围”,奕昕被逼和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从此伯力城及其乌苏里江以东至海,4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被沙俄割占。

伯力不再属于中国(清朝)领土,变成俄国(俄罗斯)的领土。将伯力以17世纪中叶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的头目哈巴罗夫的名字命名为哈巴罗夫卡。1883年﹐沙俄又将哈巴罗夫卡改名为哈巴罗夫斯克。今已成为俄罗斯的远东重要交通枢纽、河港城市,西伯利亚大铁路横穿市区。

五、碎叶城(托克马克):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碎叶河(又名楚河)河谷。碎叶城,又作素叶城、素叶水城,因其依傍素叶水,故得此名。701年(武则天称帝后,为长安元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就出生就在碎叶城。

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西域地区,自公元前一世经中,汉朝设立西域都护以来,就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

碎叶城始于679年(唐高宗调露元年)置,属条支都督府,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曾经多次修筑城墙,唐代碎叶城就是仿长安城而建。

碎叶城是唐朝在西域设的重镇,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也是丝路上一重要城镇,它与龟兹、疏勒、于田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唯有这座天山西麓的小城,现镇守的是吉尔吉斯斯坦国。

根据玄奘记述,自凌山行400余里至大清池(伊塞克湖),清池西行500余里至碎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考古学家,在楚河南岸找到了唐代中国在西域设的重镇——碎叶城遗址,证实这座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经过1000多年风吹沙打,雨水冲刷,这座唐代中国城已风化瓦解成为一座巨大的土堆。

在这座荒草丛生的碎叶古城遗址,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唐朝军队修建的周长达26公里的墙断壁。考古学家们在此城的寺庙废墟内拣到四枚唐代钱币,上面有“开元通宝”和“大历通宝”字样。可见,碎叶在唐代也是座重要的商镇。郭沫若考证,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出生在碎叶城内一个富商之家。李白在碎叶一直长到五岁,幼小时,其父就在这里教他读司马相如的辞赋,这说明碎叶的文化在唐代与内地没有两样。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在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后被沙俄侵占。那个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把新疆的西界一直推到了东边的最后一道山脊,连整个伊犁河谷都差点搭了进去。如今碎叶城早已成了废墟,至于李白诗仙也有了新的户籍,他出生于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

六、库伦(乌兰巴托):位于外蒙古,现为蒙古国首都。库伦始建于1639年(清太宗崇德四年),原为蒙古喀尔喀部最大的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驻锡地。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哲布尊丹巴在其驻地设立城防,取名库伦,意为栅栏围起来的草场。在清代,库伦属于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为土谢图汗部中旗驻地。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瓦解。在沙皇俄国驻库伦领事的策动下,外蒙古活佛八世哲布尊丹巴派杭达多尔济、车林齐密特出使俄国,后在库伦宣布乌里雅苏台(外蒙古)独立,建立“大蒙古国”政府,自称日光皇帝,年号共戴。同年,在沙俄鼓动下,外蒙古叛军,驱逐清政府官员,侵入内蒙古,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袁世凯出兵收复内蒙古,但没有收复外蒙古。

1913年沙俄当局迫使袁世凯执政的北洋政府签订了《中俄声明》。声明规定:外蒙古承认中国宗主权,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俄国承认外蒙古自治。中国不得在外蒙古派驻官员、军队,不得移民。1915年6月7日中俄蒙在恰克图签定《恰克图协定》,将此声明具体化。同年6月9日,外蒙古宣布取消“独立的大蒙古国”。袁世凯册封八世哲布尊丹巴为“呼图克图汗”,并赦免独立运动人士。外蒙古实行自治,但实际上为沙俄所控制。1919年,徐树铮率北洋政府军进占库伦,取消外蒙古自治。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其政府在1917年和1919年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俄国领导人列宁在世时曾经说,要把沙皇掠夺的中国土地全部无条件还给中国人民,他承诺,当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后,外蒙古将自然回归中国。

然而苏联却继续支持外蒙古独立,苏维埃俄国在1919年7月25日发表对蒙古声明,称外蒙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要求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921年7月11日,在苏联支持下,外蒙古建立亲苏的“君主立宪政府”,库伦为首都。1924年,蒙古人民革命党推翻了蒙古王公和活佛的统治,脱离中华民国,随后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将库伦改名为乌兰巴托,并以其为首都。在苏联支持下,外蒙古从中华民国分裂出去而独立。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外蒙古叛军击垮驻扎在外蒙古的中国北洋军队,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北洋政府)发表严厉声明,拒绝承认外蒙古独立。

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宣布独立。1946年中华民国承认其独立,1949年国民政府又宣布不承认其独立。1992年改名蒙古国。

沙皇俄国从中国(清朝)手里夺去了150多万平方公里,号称“远东的天堂”的广大领土,然后斯大林则对中国人说:“我们去远东的唯一道路离你们边境太近了,这很危险,我们之间要有一个缓冲区。”于是整个漠北蒙古连同库仑、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便像一大块肥肉一样被剜了出去,还有那个几乎被遗忘了的唐努乌梁海。

外蒙古于20世纪前期从中国独立出去,一直是影响到现代中国的巨大历史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之一。外蒙古包括现在的蒙古国以及唐努乌梁海地区。而唐努乌梁海地区则先后被俄国、苏联控制,之后一部分被并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即现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等,另外一部分则被并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处于内战、内乱中的中国也一次次丧失了收回蒙古主权的机会。蒙古国目前是一个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主权独立的国家。

外蒙古独立对于中国是巨大的历史伤痕,列宁曾经说过要归还沙皇掠夺的中国土地,斯大林简直就是强盗,比沙皇还凶恶,非但不归还,还变本加利地强占中国的唐努乌梁海、黑瞎子岛等领土,迫使外蒙古脱离中国独立,对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的伤害。外蒙古的丢失不仅大大恶化了我国北方地区的战略态势,而且开创了大片地区整体地分离的先例。

七、达旺(Tawang):是藏南明珠,是藏南地区开发较早的富饶之地。是六世达赖的故乡,藏族民众心中的一块圣地。达旺州的面积有2,172平方千米,达旺自古都是中国的领土。达旺的乌金岭乃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出生地,因此它对很多藏族群众来说具有一种宗教圣地的意味。达旺寺是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创立的,属于藏传佛教的格鲁派教派。

在中国的行政区划,达旺属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错那县,是南藏门隅地区重要的政治、宗教中心。早在公元7世纪,门隅即属我国吐蕃地方政府的版图。13世纪,元朝统治了这个地区。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统一西藏,对门隅地区实行各种形式的有效管辖。

19世纪中叶以后,清朝驻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特别授予错那宗和达旺寺以管理门隅地区的实权,负责制定法律、制度和处理重大的行政、宗教、边境事务。驻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权为了加强对门隅的统治,在门隅的首府达旺,建立了名为“达旺细哲”的全区性行政委员会(由达旺“喇章”的代表一人、“聂仓”两人和“札仓”的代表组成)和“达旺住哲”的高一级非常设行政会议(由“达旺细哲”的组成人员加上错那宗两个宗本组成),负责处理重大的行政、宗教、边境事务。

达旺历来在西藏当地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西藏地方政府每年派专人到门隅征收、征购大米,专管该区盐米等经贸活动。当地主要居民为门巴族,他们世代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这是他们的家园。门巴族在文化、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上深受藏族的影响,同时又保留了自身民族的特点。

1935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陆地测绘总局”所绘制的地图标明,达旺(旧称“塔汪”,西康省)及南部德让宗、东部塔克郎宗、提郎宗、弥力司、拉巾普尔、萨的雅(上述地区即如今藏南地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侵入达旺,武力赶走当地的藏族官员,实行殖民统治。他们在这里推行奴化教育,语言同化,广泛使用印地语、英语和阿萨姆语等并强迫当地居民改变固有的生活方式,试图将该地区永久的纳入印度版图。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时,中国军队曾光复达旺。后我军主动回撤,达旺地区重又被印军占领。目前,达旺地区仍被印度控制。近年来,印政府不断鼓励内地人向达旺地区移民。

八、乐浪郡(平壤):现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朝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壤历史悠久,是朝鲜民族的发祥地,在朝鲜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平壤市还是一座风景秀丽的现代化城市。大同江穿市而过,两岸绿柳成荫。

平壤是一座历史古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3000多年,相传公元前十几世纪时,天帝庶子桓雄与熊女所生的檀君(又称王俭)建立朝鲜国,其都城阿斯达就位于现在的平壤,因此平壤又有“王俭城”之称。

中国商朝灭亡后,殷商贵族箕子来到朝鲜,以平壤为都城,是为“箕子朝鲜”。朝鲜人民过去十分崇敬箕子,把他作为朝鲜民族的始祖,因此平壤的也被称为“箕城”。

公元前206年,中国西汉初年,燕国人卫满逃到朝鲜,并取代箕子朝鲜,称为“卫满朝鲜”。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派兵灭亡卫满朝鲜,攻占王俭城(即平壤),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了四郡,置于汉朝的管辖之下,其中平壤一带即为乐浪郡,是汉四郡的中心。乐浪郡治为朝鲜县,位于现大同江南面,其遗址在1930年代陆续出土,现平壤市的乐浪区即由乐浪郡遗址而得名。

公元313年(西晋建兴初年),崛起于中国东北的高句丽,利用西晋末战乱衰落之际,南下朝鲜半岛,吞并了乐浪郡,并恢复了平壤的古称。中国南北朝时,427年,高句丽第24代王巨连(又称长寿王)正式迁都平壤。高句丽以平壤为中心,势力不断南下,试图统一朝鲜半岛。当时朝鲜半岛处于三国时代(高句丽、新罗、百济),直至668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才宣告结束。

公元581年,杨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589年灭陈后,再次统一中国。当后,中国隋唐两朝都致力于收复这块失地,先是隋炀帝派水军攻打平壤城,但被击退。到了唐朝,唐高宗于668年派名将薛礼灭亡了高句丽,在平壤设置了安东都护府。此后,平壤又成为唐朝和新罗对峙的地点,经过多年战争的破坏,此时的平壤已经荒废。

公元676年,新罗利用唐军疲于西北的机会夺取平壤,但大同江北岸仍为中国土地,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再次割断了这里同中原的联系,为新罗以及后来的高丽夺取这部分土地提供了机会。

公元918年,王建刚建立高丽王朝,就宣布“平壤古都,荒废虽久,基址尚存,而荆棘滋茂……宜徙民实之,以固藩屏,为百世之利”,于是“量徙盐、白、黄、海、凤诸州民以实之,为大都护府”,开启了高丽对平壤地区的经营。926年,高丽王朝将平壤定为“西京”。

到了高丽时代,平壤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再次振兴。经过多年建设,已相当繁华,特别是当时的平壤遍植柳树,有“柳京”之誉,因此高丽著名诗人郑知常才会讴歌平壤“紫陌春风细雨过,轻尘不动柳丝斜”的景象。同时,平壤也是抵抗外敌入侵的重镇。

高丽时期,契丹、女真、蒙古先后入侵,数次攻陷西京(平壤),到1269年,高丽西京都统领崔坦、李延龄投降蒙古,平壤遂为蒙古所占,后成为元朝辽阳行省之东宁府,隶属元朝直接管辖。1290年,应高丽忠烈王的请求,元朝将东宁府归还高丽,仍为元朝间接领地(高丽为元朝的征东行省)。

明朝建立后,李成桂翻出了“朝鲜”这个古老的国号以示愿为藩属,朱元璋最终确认了这一既成事实。也许朝鲜觉得平壤那座钢混结构的“檀君”陵墓是如山的铁证,但并不能否认平壤是周代一个诸侯国国都的事实,而这是目前唯一一个流落海外的中国古代诸侯国。

九、沃沮城(咸兴):位于朝鲜半岛东海岸的咸兴湾畔,是朝鲜咸镜南道的首府,同时也是朝鲜第二大城市。

咸兴古称沃沮城,是汉代统治朝鲜地区的四郡之一,玄菟郡的第一个治所。这里的原住民是满洲的通古斯语系民族(比如粟末人,渤海国的南京据说也在咸兴),而朝鲜民族取得咸镜道是在元朝蒙古帝国灭亡以后的事情。

明朝时期,东北邻国高丽,及后来的李氏朝鲜,于明初大肆向北扩张领土,通过招谕、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使本国疆域不断向北推进,一直拓展到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流域。

明朝虽招抚了鸭绿江图们江流域的女真部落,却不保护女真人利益,满足于朝鲜的“事大至诚”,任凭朝鲜将鸭绿江东岸图们江南岸的女真领地尽收囊中。

1393年,朱元璋放弃了在前元朝双城总管府设立铁岭卫的要求;1403年,朱棣同意将历代属于中国的咸兴以北地区划归朝鲜;从1416年至1449年,朝鲜强行在鸭绿江东岸地区设置“西北四郡”,在图们江南岸地区设置“东北六镇”,李氏朝鲜开疆拓土空前绝后,鸭绿江以东图们江以南的中国领土完全丧失。

十、日南郡(顺化):位于越南中部地区,治西卷县(今越南广治省东河市),日南郡曾是中国古代上一个郡的名字,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之一,其范围在现越南的中部地区,辖境位于越南横山以南,即从广平省到平定省之间的沿海狭长地带。

日南郡位于最南面,其名字的得来是因为当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深居热带地区,大约在北纬16度附近,一年中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太阳从北面照射,因而日影在南面,故称“日南”。辖地包括越南横山以南到平定省以北这一带地区,现越南的顺化、岘港等地都在日南郡的管辖范围内。

日南郡在古代相传为越裳氏地。班固《汉书》记载:“日南郡,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其中日南为秦朝象郡之说应属讹误。日南郡的主体民族是黑皮肤的占人,时常反叛。东汉后期,日南郡南部的象林县脱离汉朝,独立为林邑国(占婆国),此后林邑不断北上蚕食郡境,南北朝以后遂为林邑所有,日南郡废止,该郡存在时间约600年。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中国西汉王朝灭南越国,在百越地区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共9个郡,隶属交趾刺史部。平定南越后正式设日南郡,治所在西卷县(今越南广治省东河),顺化则是当时它属下的一个县。王莽新朝时期改为“日南亭”,东汉时恢复了“日南郡”的名称。

公元192年,日南郡南部的象林县发生叛乱,象林功曹之子、占族人区连(又作区达、区逵、释利摩罗)聚集数千人起义,杀死了汉朝的县令,独立为林邑国(占婆国),中国的南疆由北纬13度缩至北纬16度一线(即今顺化一带)。

公元269年(三国东吴建衡元年),林邑王范熊攻陷了西卷县城,改称为区粟城,日南郡治遂迁往朱吾县。后来吴国发兵讨伐林邑,恢复了西卷县。吴天纪二年(278年),吴国废除了日南郡,并入九德郡。四年后西晋朝廷恢复了日南郡的设置,郡治在象林县(在今顺化附近,非汉代之象林县)。

中国东晋时期,林邑卷土重来,于晋穆帝永和三年(348年)攻占日南郡,杀了太守夏侯览,并屠杀了五六千名百姓。此后日南郡成为两国的拉锯地带,战争不断。直到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檀和之、宗悫南伐林邑,攻破区粟城,收复了日南郡,并乘胜占领了林邑,大掠而还。刘宋时日南郡治西卷县。南齐时撤废日南郡。到南朝末年,日南郡故地彻底为林邑吞并。此后中国和占婆就以横山为界。

公元605年(隋朝大业元年),隋炀帝派将军刘方攻灭林邑国,设置了荡州、农州、冲州3州,共辖12县。607年(大业三年)改设为比景郡、海阴郡、林邑郡3郡。但隋军攻破林邑数月后即班师回国,林邑王复其故地,比景等郡已不在隋朝实际控制之中。

另外,隋朝也有日南郡,唐朝时改称驩州,但与过去的日南郡完全不同,而是在现越南荣市一带。且“日南”一直作为驩州的别称,并非正式名称。后来中国明朝占领越南期间(1407年-1428年),曾一度在乂安府下设日南州(后改称南靖州),隶属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日南郡是汉代流放罪犯的地方,最著名的是“党锢之祸”中的窦武。还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唐朝的杜佑曾说:“元鼎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后汉桓帝时,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最著名的是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罗马帝国)遣使来华,就是在日南郡登陆前往洛阳的。此举开创了中欧官方往来之先河。

由于日南郡位于热带,出奇珍异宝,又处于贸易要冲地带,因此历任日南太守“多贪利侵侮,十折二三”。东晋时,韩戢任日南太守,由于对前来贸易的海外诸国过于苛刻,引起诸国不满,他竟然调来战船,声言要讨伐这些国家。林邑本来就少土地,又见日南统治混乱,遂起了歹意,准备乘隙而入。后来夏侯览任太守时,又沉湎酒色,于是林邑就大举入侵,占领日南郡,杀死夏侯览,并用他的尸体来祭天。此后一百多年间,日南地区陷入中原王朝和林邑国无休止的战争之中,因而衰落下去。

在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南方边境一直维持在顺化一线。日南郡在实质上并未超出羁縻地区的范畴,由于远离我国的中心地区,丢失也许是迟早的事情。但在那个汉民族生存空间尚不拥挤的时代,马援将军们的开拓向子孙们诠释了什么叫做汉唐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GMT+8, 2024-5-4 07: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